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协概况 提案公开 政协委员 界别活动 机关建设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列表 > 文史纵横

东北军政大学在齐齐哈尔的往事
 
发布时间:2023-04-18   来源:市政协   【浏览次数:16032 次】

    


东北军政大学是原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历时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部署,两万多干部(包括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6名中央委员、11名中央候补委员)和10万部队开始向东北挺进。10月,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离开陕北绥德,12月到达辽宁新立屯,1946年2月在吉林通化组建东北军政大学。受战事影响,通化地区缺少稳定的办学环境,1946年6月,东北军政大学迁北安。1947年12月,迁齐齐哈尔。齐齐哈尔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省会城市,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东北军政大学在齐齐哈尔进入大发展阶段,为人民解放军培训一大批军事、政治和专业技术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东北军政大学创建了东北军事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红军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干部的摇篮成立之初就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亲自兼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毛泽东抗日红军大学(抗大成立之初的校名)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军校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成为主导的力量,即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毛泽东在抗大做《论持久战》演讲       毛泽东题写的抗大教育方针

抗大成立后,毛泽东认真履行学校教育委员会主任的职责,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学保障的落实,都亲自过问,还为抗大制定并题写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训。毛泽东为学校讲授《辩证唯物论》课程,每周两节。毛泽东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都是在抗大做讲演后形成。毛泽东思想是抗大的灵魂。抗大从成立到抗战胜利共举办8期,培养学员12万多人(包括各分校)。

抗大挺东北,是落实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行动。1945年10月12日,抗大总校由副校长何长工、校政治部副主任徐文烈率领,3000余名师生划分为四个梯队,从陕西绥德出发向东北进军,经过陕西、山西、绥远、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7省,1945年12月到达辽宁新立屯进行一个多月的休整。1946年2月,抵达吉林通化。1946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抗大总校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简称东北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彭真任政委,何长工任第一副校长,朱瑞为第二副校长,吴溉之任副政委、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东北军政大学下设炮兵学校、工兵学校、航空学校,学校本部下辖两个大队、一个教导团及东满、南满、北满分校。


         中共通化省委转发东北局关于成立东北军政大学通知

1946年3月,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为基础,抗大一分校抽调100名干部,参加组建东北航空学校。中央军委总参谋部航空组副组长常乾坤任校长,吴溉之兼航校政委。以原抗大分校工兵队和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为基础,从东北军政大学抽调一批干部,成立东北工兵学校,原延安炮兵学校教育长李荫楠任校长、东北军政大学一大队政治处主任余益元任政委。东北炮兵学校是原延安炮兵学校,朱瑞任校长,邱创成任政委东满分校校长周保中,政委陈正人。南满分校校长兼政委莫文骅。北满分校校长钟赤兵,政委张闻天。1946年5月,东北航空学校、东北炮兵学校迁往牡丹江,东北军政大学和东北工兵学校开始向北安迁移,朱瑞不再负责东北军政大学的工作,吴之也免兼东北航空学校政委职务

1946年6月,东北军政大学迁入北安,北安当时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原日军东大营建立学校。7月1日举行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这一期学员按照抗大排序为第九期。1947年4月第九期学员毕业,第十期学员开学,东北军政大学总校在北安连续开办了两期这两期的培养对象都是青年学生,培训学员约4000名。  

东北军政大学在齐齐哈尔得到了大发展

1947年4,东北军政大学第二支队调归西满军区,在齐齐哈尔成立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学校位于东盛二街原日军营。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兼校长,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兼政委,西满军区副司令员倪志亮任副校长。二支队支队长李敏任副校长,二支队政委张驾伍任副政委。学校开办一期,培训学员865人。


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蒙古族学员队毕业合影

1947年6中共西满分局和西满军区在西满分校开办西满新闻干部学校,又称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第十二队。1947年7月第一期学员开学。西满新闻干部学校由《西满日报》和新华社西满分社领导,学校的教学业务,由中共西满分局机关报《西满日报》社和新华社西满分社选派干部专任或兼任,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由西满分校负责。西满分局任命西满日报社社长王阑西兼任校长,新华社西满分社社长兼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台长于岩兼任副校长,西满日报社副社长吴宏毅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学校设有教务处和生活管理队,西满分校派黎凯任生活管理队长,沈泉为政治指导员。西满新闻干部学校学员的政治课与军政大学学员一起上,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军区的领导也经常来给新闻干部学校的学员讲课。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何长工讲《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无产阶级革命化》,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陈沂讲《思想改造与革命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情绪和爱好》和《党的政策与宣传》。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结束,整个西满地区已经变为连成一片的大后方,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由防御转变为进攻,前线需要新闻工作者。9月3日,西满分局宣布西满新闻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毕业9月23日,70名学员分配到《齐市新闻》《黑龙江日报》《内蒙古日报》《胜利报》等新闻单位工作。

1947年12月,东北军政大学迁齐齐哈尔。齐齐哈尔曾经是中共西满分局、西满军区所在地,是中共嫩江省委、嫩江省政府、嫩江军区所在地东北军政大学入驻西满分校校址。东北军政大学来到齐齐哈尔第二天,中共齐齐哈尔市委机关报《齐市新闻》在一版发表要闻:《东北军大何校长偕校部移驻齐市》,文中称赞何长工副校长热心革命教育事业已历十八年,培养了十数万抗战建国的青年干部,在敌后战场建立着辉煌战绩”。正如文章所说,何长工是一位军事教育家,在中央苏区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抗大成立担任过大队政委、总校教育长和副校长。东北军政大学总校进驻齐齐哈尔后,西满分校并入东北军政大学总校。1947年12月,第十期学员在齐齐哈尔毕业。


位于齐齐哈尔市的东北军政大学校部原址

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1947年12月1日发布的训令,东北军政大学的培训任务由以青年学生为主改变为以培训队干部为主由分散办学为集中统一办校把东满、南满、北满3个分校和松江军政干部学校以及东北人民解放军第纵队、第纵队、第纵队的个教导团全部划归总校(西满分校先期并入)统一整编。1948年要办两期,培训学员一万至一万二千人。学校校长和政委仍由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兼任西满军区副司令员倪志亮任副校长何长工调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长。倪志亮也是一位老军校,红军时期是红四方面军彭杨军事学校校长、红军大学校长,红一、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吴溉之继续任副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曾国华任教育长,原教育长陈伯钧任合江军区司令员。徐文列1946年6月去民主同盟军新一军海城起义部队60军184师改编)任政治部主任,学校迁到齐齐哈尔时又回到学校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原政治部主任刘型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国华兼校训练部部长。李廷贽任校务部部长。学员共编为四个团第一团团长何德全政委张驾伍第二团团长王泮清、政委叶明第三团团长李敏、政委何运洪第四团团长彭锦文、政委朱士焕。同时还从野战部队调集一批军政干部到军政大学任教员。 

东北军政大学总校迁到齐齐哈尔后共办了两期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从野战部队选调的连排级干部和一部分班长、老战士。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步兵分队的指挥作战能力,同时也为前方部队储备战斗骨干。1948年1月15日第十一期学员正式开学8月毕业。第十二期接收的学员从部队调来的连排级干部,1948年9月正式开学,学期10个月。这一期学员开学时是编成4个团。10月份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定东北军政大学增建一个团编为第五团第五团团长严似海、政委曹孟朴。第五团接收的学员是东北解放战争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军官。国民党起义部队主要将领第五十二军五十八师少将师长王家善、新一军五十三师少将师长许赓阳、新七军中将副军长史说、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少将师长潘朔端、少将副师长郑祖志等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第五团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四个团不同以政治课为主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同时讲授一些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这些起义军官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军事素质也有提高,成为合格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潘朔端毕业后任嫩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参谋长,王家善任东北野战军第五十一军师长、黑龙江军事部副部长,许赓阳、史说、郑祖志任位于齐齐哈尔的东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教员。

1949年1月2日,国民党长春起义部队六十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具有改编国民党部队政治工作经验的徐文烈主任任五十军政委,东北军政大学上级干部大队政委刘其人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东北军政大学奉命派出干部在北平黄寺大院组建东北军政大学第六团。第六团团长兼政委袁渊副团长刘祖端副政委霍丁。第六团接收的学员是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改编的傅作义部军官。第六团教育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学期定为年。

东北军政大学在齐齐哈尔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组织学员进行新旧社会的回忆对比、诉苦、“三查”等活动以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党悟。在课程安排上为适应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新形势的需要军事课加强步兵分队的战术技术教育。战术课以城市攻坚战为主如进攻中的战斗组织通过障碍突破口附近战斗纵深分割打地堡群以及单个步兵战斗动作等技术课主要有步兵大技术即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学内容和前方部队实战的经验相结合,让从野战部队调入的教员多传授战场指挥作战经验,具体课目做到讲和做结合少讲多做。战术战斗课目多演习、多操作。技术课要多练。要求学员会讲解、会做、会教以便回到部队后有能力训练战士提高战斗力。东北军政大学在齐齐哈尔期间毕业三期学员,培训学员36264人。

东北军政大学在抓好教学和军事训练的同时,积极参加嫩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刘型去第十纵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六个月,又回到齐齐哈尔担中共嫩江省委常委、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兼任齐齐哈尔警备司令部政委,他指导东北军政大学派出的工作队深入县区发展和扩大党的组织,建立和稳固基层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参加齐齐哈尔城市武装保卫工作。军政大学文工团为驻军和市民演出大型歌剧《钢筋铁骨》《为谁打天下》,演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东北军政大学校歌)。著名艺术家苏里、武兆堤、吴茵、葛炎、于绍康都在军大文工团工作,文工团与东北电影制片厂合作,把武兆堤、吴茵创作的歌剧《钢筋铁骨》拍成电影《钢铁战士》。当时齐齐哈尔有近10家文艺团体,军政大学文工团最受群众欢迎。这个文工团后来编入总政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在齐齐哈尔民众教育馆举办校史展览,展出了记载学校从红大、抗大到东北军大光辉历史的照片和实物,有毛泽东、朱德、刘伯承、徐向前、张闻天在抗大讲课的照片和讲义,还有校政治部编写的《东北军政大学简史》。齐齐哈尔民众参观后认识到,东北军政大学就是老红军、老八路的学校。

东北军政大学为齐齐哈尔留下了红色印记


黄克诚将军题写的西满烈士陵园门额

西满烈士陵园1947年8月16日在齐齐哈尔东郊破土动工,1948年清明节落成,是东北解放区最大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608位革命烈士,其中有120名东北军政大学的教职学员。1948年4月5日西满烈士陵园举行落成典礼时,毛泽东主席为陵园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朱德总司令为陵园题词:“浩气长存”。原西满军区司令黄克诚将军为西满革命烈士陵园题写门额。东北军政大学向陵园敬献挽幛。上书:

    万心暗淡在西南受灾殃四百兆同胞呼灭蒋

    艰巨任务落于我们

    千里驰驱为东北谋解放三千万人民庆翻身

    伟大功勋应归死者

    --林彪、倪志亮、吴概之、曾国华、徐文烈、陈伯钧暨军大教职员挽

这幅挽幛现在陈列在西满烈士陵园西满烈士纪念馆,为国家二级文物。陈伯钧的名字出现在学校领导之列,是由于合江军区撤销建制后,陈伯钧任东北军政大学上级干部大队大队长。上级干部大队轮训营、团以上干部,设在东北野战军总部所在地哈尔滨以南的双城,由总部直属。

平津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进入中南地区作战。1949年5奉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倪志亮率第二团作为先遣队去武汉为军学南下做准备。先遣队到达武汉后奉命参加军管组成武汉市纠察总队,倪志亮兼武汉警备司令。1949年6月1日,东北军政大学即将南下前,副政委吴溉之、教育长曾国华、政治部主任刘其人率东北军大全体教职学员又一次来到齐齐哈尔西满烈士陵园,为东北军政大学在办学、剿匪、土改等工作与战斗中牺牲的教职学员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正面下方刻有碑铭,背面镌刻着东北军大120位烈士的姓名。这120烈士中既有大队政委、供给处主任这样的师团职干部,也有普通的教员和工人,最多的是20多岁的年轻学员,他们把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碑如下:

          

东北军大烈士碑

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们:

我校来自红大、抗大到军大,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内战、抗战到解放战争,经历了三个革命阶段。十三年来,培养了二十多万优秀干部,支持了胜利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学校进入东北以后,你们站在各种不同的岗位,紧张艰苦,工作学习,以致积劳疾,光荣牺牲,这是学校的损失,党的损失,你们的死,我们感到无限的悲痛。

但是,你们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死,你们是做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为尽忠自己的职守而死,你们死不是没有代价的,今天全东北的人民翻身解放,百万雄师过江南征,全国胜利即将到来。你们在革命的伟大事业中,有着不可泯灭的功绩,你们为革命的伟大事业而死,虽死犹荣。

然而中国人民的死敌在,中国革命以后的路程还长,你们留下的伟大的艰苦的重担,我们一定要勇敢的担起,继承你们未的遗志,忠诚于党的教育工作,继续奋斗,直到胜利,绝不懈怠,绝不退缩,誓以此而慰死者,并树以兹纪念。    

东北军政大学  倪志亮  吴概之 曾国华  刘其人暨全体教职学员谨立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一日 

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专为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烈士树立的纪念碑。


1949年7月由校副政委吴溉之率领军大第一、第三、第五团和校直属机关人员南下武汉。学校建制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东北军到达武汉后,改名为华中军政大学在汉口设总校。林彪兼任校长,罗荣桓、邓子恢、谭政兼任第、第二、第三政委,倪志亮任副校长,刘其人任副政委,解方任教育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派遣干部分别到商丘、信阳、长沙、南昌、桂林、广州等地组建6个分校华中军政大学后改称中南军政大学1951年3月以后又改称第四高级步兵学校、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和汉口高级步兵学校。1969年撤销学校建制,在学校原址建立海军工程学院。

东北军政大学第四团经中央军委批准留在齐齐哈尔在东北军政大学原址成立东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由东北军区参谋长伍修权兼任政委由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桓兼任刘子仪、彭施鲁任副校长朱土焕任副政委。1951年3月5日,根据第一次全国军校会议和中央军委关于将各大军区军政大学及分校改编为步兵学校的指示精神,总参谋部决定将各大军区军政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其所辖各分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并统一步兵学校番号。其中,在齐齐哈尔以东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组建第五高级步兵学校。3月30日,中央军委又发出“东北军区不办高级步兵学校,其干部由华北军区高级步兵学校培训”的指示,总参谋部将东北军区第五高级步兵学校改称第二十七步兵学校。这就是后来的第七步兵学校和齐齐哈尔步兵学校。这座学校是抗大的血脉,是东北军政大学的延续

齐齐哈尔步兵学校是一所培养初级指挥员的综合性军事院校,在齐齐哈尔期间,这座学校发扬抗大的光荣传统,为部队培养了上万名军事政治干部,也为齐齐哈尔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出了贡献。多次参加抗洪抢险和筑路建桥,就在军校迁往锦州的前夕,还参加了龙沙公园的修建。1959年4月15日,学校移驻辽宁省锦州市,改称锦州步兵学校。后又迁往大连,改称大连陆军学院。1980年,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将福新东街与东盛二街合并,改称军校街,表达全市人民对军校的怀念。

齐齐哈尔步兵学校迁出后,解放军23军69师和68师先后入驻东北军政大学校址。这两支部队都曾经是红军队,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入住后继承发扬了抗大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在局部战争和抗击灾害中多次立功。部队营区大院虽然建起了高楼,但是仍然保留着东北军政大学校部的一栋二层小楼和一栋平房,并建立了东北军政大学纪念墙,让抗大血脉永远延续,让抗大精神永远流传,激励着部队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的锤子部队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68师2500名官兵奉命开赴灾区,奋战27昼夜,保住了大兴安岭南麓森林资源。1987年6月2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给在大兴安岭扑火战斗中表现英勇突出的68师记集体一等功,给师长吴长富记一等功。吴长富立功后入国防大学学习,1988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吴长富少将军衔。吴长富曾任大连陆军学院副院长。驻军68师202团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立下战功,涌现了冷鹏飞、华玉杰、王庆荣等战斗英雄。1988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冷鹏飞少将军衔。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冷鹏飞“八一勋章”。

东北军政大学来到齐齐哈尔,为齐齐哈尔带来了抗大精神,传输了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和延安经验,培养了数万名学员,为建立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黑龙江根据地和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巨大功勋。齐齐哈尔人民不会忘记。2019年,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在东北军政大学原址围墙上建立了军事历史长廊,意在传承红色基因,抗大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系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办原四级调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地址:齐齐哈尔市新明大街27号 版权所有:政协齐齐哈尔市委员会
主办:政协齐齐哈尔市委员会办公厅信息科 黑ICP备09012227号 本站总访问:3755110人